您的位置:首页 >> 德育 >> 国旗下讲话

国旗下讲话

国旗下的讲话——崛起中国,璀璨桥梁

来源: 本站 发布时间:2025-02-19 09:13:23 浏览量:76

茅以升的生涯不仅体现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更是我们中国人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创新探索的典范。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祖国的桥梁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精神不仅激励着每一个科研工作者,也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

十岁那年的端午节人们都站在桥上观望。由于观众太多,桥被压塌,伤亡的人不计其数。茅以升那天肚子疼,呆在家里才幸免于难。这一不幸使茅以升久久不能忘怀,认识到建设也是救国的道路,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便励志攻读桥梁专业。从那以后,茅以升只要看到桥,不管是石桥还是木桥,他都仔细观察桥梁的结构,他还把书本上有关桥的文章段落都抄在本子上,有关桥的图画都剪贴起来。就而久之,它积攒了厚厚的一摞笔记。当时上课学堂不发教科书,学生只能自己认真做笔记。茅以升在学堂的五年间,一共书写了200多本笔记。

1920年,茅以升谢绝了美国公司的重金聘请,怀着科学救国的志向,毅然返回祖国。这种跨越时空的爱国情怀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祖国的赤子之心永远不应褪色。在母校唐山交通大学任教。时年24岁的他,是当时国内最年轻的工科教授。在教学上,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在授业,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会学生创造性的学习。他首创了学生考老师的教学方法,即由学生提问题,教师来回答教师根据学生提问题的难易深刻程度来打分,这大大的调动了学生认真学习,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他开创了中国教育的一个先例,值得大力推广。

茅以升在任教期间看到祖国江河湖海上的现代桥梁,都是由外国人设计建造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桥梁工程师,茅以升暗下决心,一定要修建一座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现代化大桥。1933年,茅以升在天津北洋大学任教,他收到一封邀请信,邀请他去主持设计建造杭州钱塘江大桥。他毫不犹豫地辞去了北洋大学教授的职务。到杭州担任了钱塘江桥工程处的处长,钱塘江地质结构复杂,江底的流沙厚达41米,加上江水汹涌异常,工程技术界普遍认为,在钱塘江上架桥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外国人甚至断言,中国人无法在钱塘江上建桥,茅以升上任后亲自深入施工现场,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创造性地采用了涉水法,沉香法和浮运法。克服了80多个技术难题,在900多个日夜里,茅以升和职工没有节假日,无论寒冬酷暑,他们都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终于在激流汹涌的钱塘江上建起了一座长达1453米,高71米的铁路,公路两用双轨大桥。它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是中国桥梁工程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它显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证。证明了中国人民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种科学严谨的精神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是我们今天在各个领域都应该学习和借鉴的。茅以升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

不料,钱塘江大桥建成89天之后,日军逼近杭州。为了阻止日军南下,为了抗战的胜利,茅以升受命炸断了这座他亲手建造的大桥,他悲痛欲绝,他看着这做自己亲手建造,又亲手炸毁的大桥,茅以升发誓说:“抗战必胜,此桥必复!”胜利后茅以升实践了自己的誓言,亲自主持修复,大桥又重新横跨在了钱塘江上。成为胜利的桥梁。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在掌握了所读东西的记忆特征后,就惟有勤奋二字了。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他一生与桥结缘,为祖国江河湖海架桥,为连接科技与民生架桥,也为他自己架设了一座由爱国主义者冲向共产主义者的人生之桥!

茅以升勤奋好学、敢于创新、胸怀大局、团结协作和终身学习的品质不仅是他个人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财富。在未来的日子里,要不断学习茅以升的优秀品质,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要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