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的讲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她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最终,她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她就是屠呦呦。
1930年,屠呦呦生于浙江的宁波,是一个殷实之家的掌上明殊。当父亲以《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其取名时,便已注定了屠呦呦与青蒿的缘分。
1951年春,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选择了生物药学。后来,她实习期间跟从生药学家楼之岑学习,在专业课上,屠呦呦学习非常勤奋,在每次课堂上都表现出饱满而热情的态度,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屠呦呦的事迹,是一部充满奋斗与奉献的史诗。20世纪60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屠呦呦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研究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她埋头苦干,锲而不舍,带领团队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民间方药,走访多名老中医,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记录640种方药的《抗疟单秘验方集》。
在青蒿提取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在《肘后备急方》的启迪下,屠呦呦终于发现了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提取物,这是青蒿素发现最为关键的一步。
“痴迷科学,执着不休”这是屠呦呦的性情之一,她的耿直、风骨傲然,为她后来提取青蒿素的成就埋下了一颗种子。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姜廷良告诉记者:“在做青蒿素研究的时候,屠呦呦真可以称得上是坚韧不拔。”没有待过实验室的人不会明白,成百上千次反复的尝试有多么枯燥、寂寞,没有非凡的毅力,不可能战胜那些失败的恐惧和迷茫,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果。
屠呦呦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分享到它的好处。”真正有光的人,是压的时润越久,深度越深,绽放的光艺才可以越灿烂。
屠呦呦身上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她具有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她具有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她具有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查阅大量医药典籍,四处走访老中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仍然不辍研究。她还具有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执着态度,不顾众人非议,坚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自己的付出正名。
屠呦呦前辈曾在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说过:“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就会有一批朋友与你同行。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如果说面对无人开垦的领地进行拓荒需要巨大的勇气,那么面对开满花朵的田野则需要更大的耐心和勇气,这一点,屠呦呦前辈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