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的讲话——科学无国界,学者当为国
华罗庚,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开创了中国数学学派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人民数学家。
1949年10月2日,华罗庚在美国报纸上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他手捧报纸,欣喜若狂;当年年底,华罗庚收到了女儿华顺的来信:新中国的建设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参加,盼望他能赶快回家。当时,华罗庚已是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伊利诺伊大学每年年薪高达五万美元,但他却归心似箭,毅然决然要回到祖国。1950年新年刚过,就立刻登上了回国的游轮。到达香港后,满怀热忱地为中国全体留美学生公开致信说:朋友们,良缘虽好,非久居之乡,
归去来兮,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为了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回国后的华罗庚回到清华大学执教,为新中国培养数学人才。同时,他还在酝酿着另一项重要事业,带头研制中国计算机。
最开始的研究只能通过英国报刊的《国际无线电》上面的只言片语来研究,当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原理后,开始对计算所需要的基本逻辑电路进行实验,而绝大部分的实验设备和元器件都不是数学所的必备物品,只能通过自己研究。1956年春,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中国制定中国科学12年远景规,计算技术列入其中。华罗庚担任计算技术规划组组长,他力排众议,提出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则,还明确了发展中国的计算技术,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特别强调了要大力培养新生力量的规划。计算技术的规划得到批准以后,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筹备委员会主任,从此,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诞生了。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小型通用数字计算机103机,筹备仿制成功,实现了中国计算机从无到有的突破。此后,103机投入运行后解决了大量与中国当时建设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复杂计算问题,数值预报等。两年后,第一台自主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试制成功,六年后又研制成功J501计算机,保证了中国第一颗氢弹设计计算的需要。此后,第三代和第四代计算机相继研制成功,计算机不但承担中国两弹一星研制中的关键运算,还为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国之重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华罗庚积极响应中共中央提出的理论联系实践,科学联系生产的号召,经过大量调查,反复推敲,论证,演算,决定将统筹法和优选法,作为中国推广数学应用的突破口,施工工人和技术人员纷纷感觉劳动量减轻了很多,工作效率也显著提高,成昆铁路建设时地貌复杂,为了最大限度保障施工进度,华罗庚立即带领学生和助手跋山涉水,认真调研,制定出最佳运输方案,并亲自监督执行。
近20年时间,华罗庚为了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足迹遍布27个省,市,自治区,创造了难以计数的巨大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华罗庚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国际数学界惊奇,也令全世界对中国人刮目相看。直至今日,应用数学已经广泛的存在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统筹法和优选法仍在继续发展。
华罗庚一生致力于将云端之上的顶尖学术与泥土之中的民生福祉结合起来,为中国数学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用自己的才智树立起了一座丰碑,他的崇高追求和历史功绩将熠熠生辉,彪炳史册,他的精神将激励我们不断奋进,为中国建设添砖加瓦。